古技新承探基因 民族共话谱华章 ——学院“民族共耘·文化同心”实践团文化深耕记

  

从桂北民俗博物馆的木雕刀痕到潜经村回族古建的砖瓦纹路,从大圩古镇纸塑狮头的斑斓色彩到山口村同心广场的民族团结赞歌,伟的国际1946bv民族共耘·文化同心实践团的师生们以文化为桥、以实践为媒,在八桂大地上开启了一场直抵心灵的文化对话。这场对话不仅停留在技艺传承的表层,更深入到了民族记忆和精神传承的深层维度。

在桂北民俗博物馆,成员们系统学习传统拓印技艺。从清洗石碑、润湿宣纸,到均匀拍打、细心上墨,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。这种对传统技艺的深入研习,为后续的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。转场至大圩古镇,纸塑狮头传承人口传心教,揭秘百年狮舞的扎糊工艺。团队通过访谈、影像记录等方式,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到非遗技艺的精妙绝伦,更深刻认识到当前传承面临的困境。这些珍贵的记录,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纽带。

带着被墨香与浆糊味浸透的敬畏,团队来到潜经村。白氏宗祠与清真寺内,成员们与回族村民围坐畅谈,共话耕读传家的传统。这种面对面的交流,让文化传承从技艺层面升华至精神共鸣。来到山口村,团队将所学所感转化为实际行动,组织各族青少年进行知识科普讲解,随后开展自由绘画等互动游戏。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,让青少年们增长了见识,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。

在这场文化之旅中,成员们深有感触:非遗传承远非仅技艺的临摹,民族团结更非口号的高悬;唯有以赤诚之实践,方能让古老的文脉在新时代抽枝发芽,让各族儿女的情感在掌心交汇、在心底生根。成员们在拓印体验后感受到,非遗原来不是橱窗里冰冷的展品,而是滚烫的文化基因。昔日隔着博物馆的玻璃,只觉岁月迢迢;此刻墨汁沾手、石纹入纸,那一记重拓仿佛叩响历史之门——原来传承是有温度的,它正从千百年前递到我们掌心里,仍在呼吸。

实践团成员在大圩古镇学习非遗文化扎染

实践团成员在熊村向当地居民进行编草鞋等民俗文化的调研

实践团成员在对山口村书记进行当地民俗文化的调研

(一审:吴玉哲;二审:吕思慧;三审:唐丽华)